• 中共开平市委党校
    •  
    • 关注我们:
      •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干部培训 > 学员文章选编
    牢记初心使命 厚植为民情怀——读《习近平在宁德》有感【黄敏茵】
    发布日期:2020-09-04
    来源:
    打印
    【字体:
    内容导航:

     读完《习近平在宁德》一书,我在习近平总书记爱民为民的细节中深刻感受到他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殷殷初心与责任担当,我对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治国执政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下面,我将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

     一、坚持改善人民生活,脱贫攻坚是必经之路。习近平同志刚到宁德时,宁德经济总量全省末位,全区9个县有6个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在这里,总书记把“帮助群众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用两年时间探索出“因地制宜,弱鸟先飞;滴水穿石,久久为功”的扶贫规律,带领闽东百姓摆脱贫困。笔者认为,摆脱贫困的宁德定理在今天依然适用。进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坚持经济发展大合唱”就是要推进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突出产业对扶贫的有效支撑。我们要加强基层党组织在推动资源统筹整合中的领导核心作用,结合当地资源优势精准选好适合群众的产业发展项目,并通过落实信贷支持、强化技能培训、疏通销售渠道等措施,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发展大农业”要求我们全力发展精细特色化农业道路,坚持向科学技术要生产力,加快优化农业生产的组织方式、管理形式和品牌创建,牵引农业全面升级。“念好山海田经”,在我市就是要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红色文化及传统文化开发利用及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文章,推动一二三产业精细化融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共享发展成果。

     二、坚持深入基层调研,群众路线是制胜法宝。198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刚到宁德任地委书记就一头扎进了基层,到任不到3个月时间,他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了绝大部分乡镇,他大力倡导的“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总书记每到一村都要入户到百姓家里实地察看、多次徒步不通公路的下党乡协调建设发展难题、跟继任书记陈增光冒雨下基层边调研研讨边完成工作交接……”书中这一个个画面让人印象深刻、打动人心。从“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建立到“八项规定”出台,从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实践教育开展和制度制定,无不体现了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宗旨和行动准则。作为一名从事基层党建工作的组工干部,我认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在基层、力量在基层,脱离群众、脱离基层实际搞党建只能是纸上谈兵。组工干部在工作中走好群众路线,就要勤于下乡调研,深入基层党员群众中摸清实际情况,找准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短板弱项,同时注意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精准施策提升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在下基层、察实情、解难题中提升服务工作、服务群众、服务发展的水平。

     三、坚持抓好干部作风,人民利益是永恒主题。习近平总书记在闽东任职时曾强调,“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公仆,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干部不要去伤害人民的利益”。主政宁德时,他教育各级领导干部正人先正己,要用党性作为衡量自己行为的准则。他用两年时间清理干部非法占地建私房,出台《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据时任宁德地区纪委副书记张经喜回忆,在习近平的严格要求下,宁德地委风气一新。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和发展思想,以及一以贯之的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决心。在今年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上,习近平为四类防疫不力的干部作风“画像”,并强调“绝不能容忍!必须坚决纠正”。在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的关键时刻,庞书记在本次培训的开班动员上也要求我们坚守初心,努力为群众解决这次疫情带来的一系列民生问题。作为年轻干部,我们在推进“双统筹”夺取“双胜利”中,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在开展常态化防疫工作时要注重下沉一线,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及时为困难群众解决问题;同时,结合本职工作主动但当作为,在疫情防控一线、经济发展主战场、民生保障第一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重大斗争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用自身用心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中共开平市委、开平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