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开平市委党校
    •  
    • 关注我们:
      •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干部培训 > 学员文章选编
    坚持执政为民,当好人民公仆——《习近平在宁德》心得体会【梁金许】
    发布日期:2020-09-04
    来源:
    打印
    【字体:
    内容导航:

     近段时间,通过阅读《习近平在宁德》,我读到了什么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责任担当,读到了什么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务实作风,读到了什么是“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赤子情怀,这就是人民至上的人民情怀。这本采访实录真实反映了总书记在宁德的成长过程,生动再现了总书记在宁德的执政为民理念,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砥砺初心使命、永葆政治本色的鲜活教材,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主政期间,勇于担当、心系群众、实干苦干,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进取,一步步夯实宁德发展基础,赢得了广大宁德人民的钦佩、尊重和爱戴。

     下面,我结合个人体会,谈一谈习近平总书记的人民情怀。

     一、在体察民情中增进忧民情怀

     忧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出发点。在陕北,习近平总书记度过艰辛的7年知青岁月,深刻体验了当地百姓疾苦,非常清楚百姓想过上怎样的好日子。在宁德,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里,无论多远、多偏、多难去的地方,他都一定要去到,了解人民真实生活状况,特别是老区、少数民族聚集区,不断努力解难题、办实事,竭尽全力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生活。比如:三进下党特困乡,第一次进下党,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感概地说:“下党这个地方,我来了一次,一辈子都忘不了。下党不摆脱贫困,我们就愧对乡亲父老。”这正是忧民之所忧、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当时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上任后第一要务还是摆在帮助群众摆脱贫困上。从宁德脱贫持久战到全国脱贫攻坚战,这充分说明总书记最忧心的始终是人民贫困问题。尽管今年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严峻,习近平总书记依然把扶贫摆在重要位置,坚定2020年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心。接下来,我将积极发挥股室调研职能作用,加强扶贫领域工作调研,及时摸清我市扶贫工作领域最新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努力为我市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一分力量。

     二、在担当作为中彰显为民情怀

     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才刚满35岁,而宁德经济总量排全省最末,全地区三分之二的县是贫困县,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面对这样的重担,习近平总书记把为民造福看作最重要的政绩,坚持深入调研、访贫问苦,花了一个多月时间跑遍所有县市,并作一次全面总结,形成《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以创新的思路、坚定的决心、务实的举措引领宁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常强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没有决策权。”作为市政府调研室负责人,今后我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部署的重点工作,进一步抓好调研工作,深入摸清全市基层情况与产业发展情况,为市委、市政府领导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

     三、在地方治理中体现爱民情怀

     爱民,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情怀的支撑点。为了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主政时创新建立了“四下基层”制度,即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调研研究下基层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下基层。这个制度有力地推动工作作风转变,让广大党员干部及时深入了解群众实际生活情况怎么样、有什么难题、有什么诉求,帮助更多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爱民情怀。“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主政的工作理念,在现在全国的治国理政实践也体现得淋漓尽致。面对今年来势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习近平总书记迅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不惜一切代价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生动地阐释了“人民至上”这一理念,爱民情怀炽热深沉。接下来,我将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勇担当、善作为,当好人民公仆,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中共开平市委、开平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