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开平市委党校
    •  
    • 关注我们:
      •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 干部培训 > 学员文章选编
    习近平知青岁月的三位“老师” ——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陈润坚】
    发布日期:2018-12-04
    来源:
    打印
    【字体:
    内容导航: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每一个人的成长进步,从懵懂无知的幼稚到社会历练后的成熟,一路上都离不开老师的教诲与引导。《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通过采访与习近平一起生活劳动的村民、干部、知青等人物群体,用平实的语言,以写实的风格,娓娓道来,真实记录了习近平的成长足迹,生动展示了当年陕北知青岁月的生活场景。习近平15岁即赴离京几千里的陕北大地插队。七年的知青岁月,让他锤炼了担当进取的优秀品格、铸就了不折不挠的坚强意志、根植了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深厚情感。在历史的巨大变迁中,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个体,但惟有勇者才能战胜困难、立于潮头。探寻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成长轨迹,他甘于吃苦、勤于学习、勇于实践,正是在这三位“老师”的指引下,走出了不平凡的人生道路。

     一、他以苦难为师,铸就坚定的理想信念

    1969年初,习近平来到陕北的一个小山村梁家河,直到1975年10月才离开那里。初到梁家河,习近平的生活不谓不苦。在讲述当年插队的经历时,他仍记忆犹新,要过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特别是被跳蚤整得他痛不欲生。对习近平来说,生活磨难是一方面,但在另一方面,精神上的打击与挫折,更是巨大的考验。他因为父亲“问题”的牵连,受到了非同常人的“待遇”,如别人做事从“零”开始,习近平却要从“负数”开始。他当时为了入团写了八次申请书,为了入党写了十次申请书。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始终坚定信仰,向着自己的目标迈进。这些苦难经历,让习近平学会了坚强,并在磨练中不断成长。他后来回忆说:“我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

    梁家河的插队经历,虽然让他吃了不少苦,受了不少罪,但他始终把这段人生历练中的苦难当作自己的老师,不断学习和成长,永不低头,敢于挑战,淬火成钢,并使之成为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他以苦难为师,在经历这些挫折和磨难后,思想意志变得更加坚强,内心境界显得更加豁达。在苦难的历练中,习近平铸就了坚强的理想信仰和强大的政治定力。如今,他在领导中国人民走向伟大复兴和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将步子迈得更加从容和坚定。近年来,我们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如前期的南海风波、朝核危机到当下美国发动的贸易战等等,危机可谓无时不在。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不管面对怎样的喧嚣嘈杂与艰难险阻,在习近平带领下的中国人民始终坚持道路自信,不断发展前进,已是势不可挡。

     诗人艾青曾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这些苦难的生活经历,也让习近平树立了始终心怀人民的人生宗旨。在习近平人生最无助的时候,陕北黄土地以宽厚的胸怀接纳了他。如书中王宪平所说:“近平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练了他的意志,也让他从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可是哪一所高等学府、哪一座象牙塔里都学不到的真东西。”习近平15岁就扎根陕北黄土,深切体会农民生活的疾苦,建立起与人民群众血浓于水的深厚情感,树立了为人民谋幸福的坚定信念。他曾动情地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作为人民的公仆,他恒念物力维艰、常思民生疾苦、多谋民生福祉,并点点滴滴落实在行动上。从出台整肃干部队伍作风的《八项规定》到贯穿于十九大报告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习近平在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无不彰显强烈的民本意识和炽热的赤子情怀。

    二、他以书本为师,拓展广阔的知识视野

    七年知青岁月,大家对习近平的共同印象是他非常喜欢看书。他几乎视读书如吃饭、饮水一样必不可少,都是同样重要的生活内容。曾与习近平一同插队且睡在窑洞邻铺的知青雷平生回忆:“习近平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后来大部分知青离开了,窑洞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们在炕上有各自铺位,中间隔着一个炕桌,炕桌上有盏煤油灯。白天干一天活,已经很累了,晚上吃过饭,我觉得累就睡觉了。近平吃过晚饭又拿起了书本。他怕影响我睡觉,就把灯移到一旁,用身体挡住光线。他看书常常看到非常晚。我半夜醒来,发现近平还在看书,就问:‘你怎么还不睡觉?’他总是说:‘再看一会。’”还有反映,习近平爱书如命,为了找到歌德的《浮士德》,跑了三十几里路才借到手。

    梁家河当年贫苦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未能击垮习近平的意志,正是饥渴的追求和不倦的阅读,他从书中不断汲取营养,丰富知识,扩大视野,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习近平回忆往事时说:“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看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儿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7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时候打下来的。”也正是有了书本这位“老师”的教导,使习近平在学习中形成了强大的思想力量,保持着精神层面的丰盈与饱满。在陕北灰色调的农村生活中,他既植根黄土又不忘仰望星空,既投身实践又不忘学习思考,始终坚守内心世界的平静,始终保持精神状态的高昂。正因为多年坚持不懈的读书学习,习近平积淀了丰富的文化素养。他在一些讲话材料中经常引经据典,古今中外,无不随手拈来,闪烁着智慧的光彩。

    “为政之道,务于多闻”。如今,习近平仍淳淳教导党员干部要多看书。他在《多读书,修政德》一文中讲到:“广大党员干部要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使读书学习成为改造思想、加强修养的重要途径,成为净化灵魂、培养高尚情操的有效手段。”2018年6月,习近平在山东甲午海战故地刘公岛考察时也曾提出:“领导干部要多读一点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更多的精神营养。”作为一名党员干部,我们必须坚持读书学习,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目前,党员干部要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同志系列讲话精神,自觉用党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在新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复杂问题层出不穷,党员干部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才能真正做好本职工作,完成好党和人民交托的任务。

     三、他以实践为师,激发高昂的奋斗精神

    习近平初到梁家河时是一名中学生,力气小挑不了担也干不好农活。但他凭着一股韧劲,从一名不事农耕的生手干成了群众心目中的“老把式”,挣的工分也排名前列,甚至到后来挑两百斤重担走五里长路也不用换肩膀。在这种生活的磨砺中,习近平靠着一股实干精神,在艰苦的条件下闯出了一条新路。起初梁家河群众的生活非常困苦,口粮严重不足吃不饱饭,连煮饭的柴禾也相当缺乏,生火做饭都成了问题,甚至流传着“烧鞋煮面”的故事。对群众的疾苦,习近平感同身受,并决心一点一滴做实事,努力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他先后组织群众打坝地、挖水井、办沼气、搞代销、建铁社,从无到有,从劣到优,积极改变群众落后的生活面貌。但凡事说起容易做来难,据书中反映,正在习近平带领群众办沼气破土施工之际,有人说风凉话:“要是沼气能点灯煮饭,除非母鸡叫鸣,公鸡下蛋!”有人甚至断言:“沼气过不了秦岭!”习近平鼓励他的战友们说:“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他以实践为师,坚定意志,干出真知,带领群众成功修起了沼气池,解决了群众在照明和煮饭方面的生活难题。

    知青岁月就如人生的一张白纸,习近平敢于担当,勇于探索,虚心向劳动人民学习,不断在实践中成长进步,磨炼出“逢山开路、遇河架桥”锐意进取的精神,凝聚起“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做善成的干劲。在知青岁月,他遭遇了多次失败,经受过各种挫折,但靠着不断向前的坚强意志,他从不放弃,永不言败,积沙成塔,最终达到目标。长时间的劳动实践,使他的思想得到淬炼,境界得以升华。七年光阴,他磨炼了不畏艰辛、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塑造了刚强坚毅、勇敢无畏的鲜明性格,彰显了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崇高情怀。他以实践为师,崇尚实干,不懈奋斗,尽管环境条件艰苦恶劣,仍在最后取得成功。

    如今,强调实干、注重落实成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靠实干,基本实现现代化要靠实干,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干在实处,走在前列,是新时代对每一位共产党人的根本要求。党的十九大精神学得好不好,学得深不深,最终也要体现在我们的实践中,落实在行动上。党员干部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思结合,知行合一,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本职工作,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一本记录成长的书,也是一幅色彩丰富的画。它真实展示了习近平知青岁月的成长轨迹,生动描绘了习近平扎根陕北黄土地的奋斗历程,讲述关于苦难的磨炼、知识的追求以及实践的收获等故事。它也告诉我们,任何个人在任何时候,只有紧紧依靠群众,时刻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奋斗目标,才能不虚度年华,才能不愧于时代。

    相关推荐
     
    联系我们网站地图
     主办:中共开平市委、开平市人民政府 版权所有   粤ICP备050796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