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开平到上海,再回到开平,我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与中青班的学习同步进行着。中青班的授课学习是在白天,而深度的心灵洗礼就在每天的夜读。
该书以采访实录的形式,还原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7年的点点滴滴,无不体现着这个风华正茂的少年最原始最质朴的价值取向,7年的艰苦磨炼,锻造了他的意志和品格,7年的知青岁月,给了他一生最宝贵的财富。
一、 我本来就是个农民
1973年的后半年,雷平生与习近平在上大学的问题上进行交流,其间,他就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走不了我就在这儿待着吧,我本来就是个农民!”一个来自繁华首都的高干家庭的少年,变成一个到贫困山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识青年,无论是身份还是生活条件,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始终没变的是他的信仰,他来自人民,是黄土地的儿子。内心的光明,内心的信仰,是他价值取向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这句“我本来就是个农民”,道出了他发自内心的最真实的价值取向。
所谓价值取向,就是指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者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在当时的形势下有机会上大学、招工、当兵,对许许多多知青而言,无疑是天大的喜讯,对少年习近平而言,也不例外。但是,在梁家河插队4、5年之后,他却选择了留下,因为“老乡对我不错,我不能就这么走了,得帮老百姓做点事儿”,这句再淳朴不过的话,道出了他在处理有机会上大学和“当农民”两者的冲突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他心里装着老乡,他愿意放弃回城的机会,留在“光秃秃”的黄土高坡,和大家一起改变梁家河贫困落后的现状。
看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插队经历,我更加坚信: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们本来都是农民,是这片黄土地的儿女。2013年,我的主要工作是跟进村(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和推进公益创投项目。一年多,头顶是烈日蓝天,脚下是黄泥灰尘,无论气温是36度还是5度,日复一日下乡。9月23日,我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女神和女屌丝的区别,同一所大学同一个专业同一个宿舍,女神在法国出差,在联合国科教文总部采访,女屌丝在农村奔忙。虽然羡慕,但依旧开心自己能从事这份工作。”如今想来,那也许是自己最原始的价值取向的表现。
我在农村,听到了群众对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想法,看到了底线群众的难处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向他们讲解了党委政府的政策和措施。服务对象的微笑,独居高龄老人紧握我的双手,基层群众对我们工作的每一句肯定与赞赏,都成为我始终在这个岗位上努力的力量源泉。今天回想起来,我似乎读懂了少年习近平对梁家河的那份情感。
二、你若愿意,她会给予你源源不绝的能量
人的价值取向是在生活和工作环境中学习和经历的产物。少年习近平在梁家河经历了7年的艰苦磨炼,首先是农村“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和劳动关,都是属于身体生理上的磨练,而思想关,则是对少年习近平最大的考验。因为背负着“黑帮子女”的标签,容易被人注意,也容易被人误解,在各方面都容易遭受不公平对待,“别人是从零开始,习近平要从负数开始”,但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他成长路上最坚实的最重要的基础。在梁家河插队的日子,少年习近平除了日常艰苦的劳动,还利用晚上大量阅读,哲学的、军事的、社会的,还有文学的,他从不放弃学习和思考的机会,他通过书籍了解中国、探知世界,不为招工、不为回城,不为功名。少年习近平不曾预知,40年后,他将成为党的总书记,带领13.6亿人民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努力奋斗。唯一可以确定的是,7年的知青经历,使他坚定了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明确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黑荫贵说“陕北这个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它的包容培养了一批人,成就了一批人”。这片土地,实际就是我们的祖国母亲,只要你愿意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愿意不断学习探索,愿意到最基层最艰苦的地方去,脚踏实地,她会源源不绝地为你提供能量,人民群众也将成为我们最坚实的后盾。
很早之前,我已不再为经常下乡工作而烦恼,可是,仅仅这样就足够了吗?这些年来,我还记得自己的理想信念吗?还有经常深入到最困难的服务对象家里,想法设法为他们解决问题吗?我还有持续学习吗?还有勤于思考吗?还是每天把快餐文化当精品,囫囵吞枣一番当学习?还是把自己的工作和思维囚禁在固定模式的桎梏中,自以为是呢?她无私赐予我的能量,我都用好了吗?人民群众给予我的信任,我都敢用上“无愧”二字吗?我想,中青一班的培训是个很好的机会,让我安静下来,好好学习,认真思考,重新找回方向,继续前行。
三、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价值取向的合理化是进步人类的信念。在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和关系时,该怎么做?作为共产党人,其处理的原则和宗旨就是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长盛不衰的秘密和力量的源泉,是共产党人价值取向的基石。初心和使命,是中国共产党在特定环境中造就的,是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渐沉淀而来的。
少年习近平在陕北梁家河,始终把自己看做黄土地的一部分,坚持为群众踏踏实实办实事,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形式主义,他是年龄最小、去的地方最艰苦、插队时间最长的知青……这些特殊的环境、特殊的经历,使习近平更加清楚什么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更深刻理解“背弃初心,必将被人民背弃”这一真理。中国共产党“在最发达的城市获得最先进的思想,在最落后的小山村获得最勇敢的战士”,当代的共产党人,未曾到过最艰苦的一线,怎能磨炼出最坚定的意志与信念?怎能团结人民,复兴中华民族?
不管从事何种职业,都不要忘记为何出发,为何能出发。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我们的民生底线服务,是群众实现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推动器,单凭顶层设计,生搬硬套,不接地气,终究是空中楼阁、无根之木,不但难以实现工作目标,更随时会被人民唾弃。少年习近平的经历,提醒着我们,不仅要以人们利益为工作中心,还要深入群众中去,多听群众的想法、意见和建议,向群众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方针,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工作中来。
是的,我们本来就是农民,我们都来自群众,都是这片黄土地的儿女。我们必须坚定目标,牢记初心和使命,踏踏实实地为人民做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