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在宁德》是一本以讲述者口述的形式,再现习近平同志主政宁德期间工作实况的采访实录。利用参加中青一班学习培训的课余时间,我认真阅读了这本书。通过亲历者的讲述,我深深被习近平同志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思维,求真务实、从严治吏的领导作风,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真挚情怀,以及功成不必在我的广阔胸襟所震撼和感动。贯穿其中最突出的主题就是深厚的为民情怀。
深厚的为民情怀要做到坚持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关心百姓疾苦、深入基层调查,是我对习书记的第一印象,也是最深刻的印象之一。”姚智梅同志如是说。习近平同志一到宁德就下基层调研,一去就是一个多月。他翻山越岭、走村串户,持续关心贫困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产生活,用实际行动拉近与群众的关系。
深厚的为民情怀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钟雷兴同志在采访实录中谈到:“习书记亲民为民,最典型的就是‘四下基层’制度的建立。”“四下基层”工作制度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的探索和实践,发端于他在霞浦亲自主持的第一个下访接待日活动。作为一个来自于实践、又指导实践的创造性举措,“四下基层”大大提高了为民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成为广大领导干部开展基层工作的根本方法。
深厚的为民情怀要始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发展的目的就是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利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李育兴在采访实录中谈到:“习书记往往能够在务实的基础上把眼光放长远,以大气魄、大胸怀来规划全局。”面对当时闽东地区落后面貌和群众脱贫致富的期盼,习近平同志因地制宜提出树立“弱鸟先飞”理念,倡导“滴水穿石”精神,引导闽东人民立足实际,久久为功。30年的实践证明,正是习近平同志客观清醒、立足长远的战略眼光成就宁德今天走上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学习《习近平在宁德》,对于我们学深悟透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立业先立志,思想认识就是一切行动的向导。作为新时代的基层干部,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谋划工作,以实实在在的学习成果推动工作提质增效。
一是要以群众之所需为工作导向。只有到基层去调研,才能知道人民的疾苦,才能听到群众的呼声和盼望,了解群众的思想和困难。群众的需求就是工作的目标和方向。要在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发展上为了群众,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
二是要提升解群众之所忧的能力本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工作任务重、矛盾多,基层干部往往是一岗多能、多岗一人,身兼多职。习近平同志在宁德期间,面对“弱”的现实,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把自己看扁了,而是应该深入分析落后原因,看到大有潜力、大有希望的一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可以先飞、也可以高飞、快飞,只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才能最终摆脱贫困。在基层工作中,也时常会遇到困难挑战,不能过分强调困难、强调客观制约、强调自身能力不足以完成任务,而是要善于“拜群众为师”,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在工作上更接地气,在生活上更接人气,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学会发现问题、解决困难、总结经验,在基层这个“大熔炉”中,学会发现问题,正视问题,直面挑战,解放思想,勇于创新,通过实践,在解决新问题的实践中增强本领、提高能力。
三是要以谋群众之所盼为理想追求。基层是改革发展的主战场,是保持稳定的第一线,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是党的方针政策真正落实的“最后一公里”。摆脱贫困、脱贫攻坚,要有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要知难而上,攻坚克难,勇于奉献。作为基层干部,要主动适应新时代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积极主动投入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中去,在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坚定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