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这是一部由29名采访对象的口述汇集起来的一本采访实录,讲述了习近平总书记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历练故事,再现了总书记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七年的知青生活,发生在总书记一生中最宝贵的年纪,这七年也构成了他走向未来的人生底蕴。七年艰难困苦的知青岁月,为习近平担当党和国家大任,奠定了坚实的人格基础,在梁家河的土地上,总书记经历过磨难,也得到了锻炼;备尝了艰辛,也赢得了真诚,他把他的汗水和理想献给了那块土地,他把自己看作了黄土地的一部分。
2012年,我来到了开平市赤水镇工作,赤水镇是开平市边远的山区镇,在这六年的时光里,虽然无法和习总书记的艰苦知青生活所比拟,但也走进基层,融入群众,感触颇多。通过对《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采访实录的细心研读,感受习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下不气馁、不放弃、坚定自信、一心为民的伟大情怀,内心尽是满满正能量,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做好基层工作,必须要养成四种能力。
一、适应环境的能力。习总书记刚到梁家河插队就要先过四大关: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四关过得很艰难,既要克服身体的种种不适,更要在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上得到转变和升华。他说:“7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的困难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在遇到困难时想到这些,就会感到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中,习近平没有消沉,他不对身边的人抱怨什么,不向别人倾诉自己的苦闷,在磨难中,铸就了执着的信念、坚贞的品质、顽强的性格、坚韧的志气。
习近平和其他知青一样,同农民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一样的农活。每一位知青的理想和生活方式不同,对农村生活的适应程度自然不尽相同。最初来到梁家河的时候,对艰苦的农村生活也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他能够调整自己,很快就在农村扎下根,与当地农民打成一片,融为一体。在我看来,这恰恰反映了生于高干家庭的习近平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环境才能改变环境,不管遇到任何困难、任何人,都不要抱怨,相比我们现在一些在基层的党员干部动辄抱怨环境不好,工作繁杂,老想往城里跑,抱怨哪个领导不好打交道,没有给自己太多机会,那就要开始反思自己,也许是自己出了问题。想要有所作为,首先要加强自身修炼,改变自己,完善自我,从而去适应环境,改变环境,在经受艰难困苦中锤炼成长。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要有良好的适应能力,适应基层艰苦的条件,把心留在基层。如果近平没有扎根农村的信念,没有为人民办实事的理想,根本不可能做这么多好事,也不可能在农村待这么久。艰难困苦是砥砺青春的“磨刀石”,作为一名党员干部,不能贪图安逸,这更让我坚定了扎根基层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有了乐于吃苦的劲头,再苦的环境条件也能克服,再难的问题也能直面解决。
二、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基层工作处于和群众打交道的第一线,必须具备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上山下乡到陕北,远在千里之外,举目无亲,靠的就是团结,与群众打成一片。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个大有学问的地方。”书中也谈到,习近平同志注重并善于做群众工作,到赵家河村搞社教,曾劝说倔脾气的前队长重新出山,使队上的面貌立竿见影发生了变化,让屡教不改的“二流子”成为村里的好社员。习总书记做工作的出发点很公平,也很平等,他不是出于主观情绪,也不是出于成见,而是给予别人必要的尊重,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人心里去。
村民说,习近平同志做事一向稳妥、可靠,从不胡来、蛮干,特别重视处理问题的技巧,他做事公道、敢于担当,每一个行动和决策都很务实,都设身处地为老百姓的利益考虑。目前,农村群众工作面临着新形势、新问题,一些在农村基层工作的乡镇干部由于思想观念陈旧,不能理解农民群众需求观念的新变化,继续沿用过去陈旧的老办法去做群众工作,得不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总认为是群众不听话,群众变刁钻,导致干群对立,这种现象是很危险的。我们必须学习习总书记讲究方法地开展群众工作,面对艰难困苦和繁重任务,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才能化解矛盾,充分调动农村群众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群众创造力,维护当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三、开拓创新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他不仅自己积极劳动,还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深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代销店、磨房,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打建了至今仍是梁家河村最好的淤地坝。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群众生活逐步改善,村民外出乞讨成为历史,这一桩桩鲜活生动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敢作敢为、执着奉献、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也体现了他勇于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的气魄。
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的当前,如何更好地把乡村振兴做出成效,这要求我们必须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敢于走新路、出新招、办新事。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思路,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要不断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态度,大胆进行探索,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符合现代农村经济和其他工作的发展要求,创造性地开展乡镇工作。只有勇于探索,不断谋求工作的新思路,才能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潮中施展自己的才能。
四、真抓实干的能力。梁家河的村民讲,“近平不搞形式主义,不搞那个年代时兴的学习、运动,而是立志办大事,要给群众做实实在在的事情。”村里缺地缺粮食,他就带领大家打淤地坝;村里缺水,他就带领大家挖深水井;为了方便村民缝补衣服、磨面磨粉、购买日用品和农具,他给村里办起了缝纫社、代销店、铁业社、磨坊。“只要是村民需要的,只要是他能想到的,他都去办,而且都办得轰轰烈烈。”青年习近平的务实还体现在村民都爱听他讲话。村民们都说,“近平开会和其他干部不一样,其他干部开会,讲话的时候老百姓在下边抽旱烟的、说闲话的、纳鞋底的,基本上没有人听。唯独习近平开会,讲话的时候大家都静悄悄地听”,“能把人听憨了!”原因就在于青年习近平“不说空话,不说大话”,讲得“特别实在”,说的都是老百姓想说的心里话。
我们党无论在任何时候,都始终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真心实意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村想的不是自己的前途,而是怎么能做好村里的工作,怎么能让群众的生活好起来,但我们一些干部在工作中只对上负责,不对下负责,不听取群众意见,漠视群众利益,使政策在落实过程中发生扭曲、变形、变异,使干群关系对立、紧张。作为干部要牢记习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一切从实际出发,真正选择人民群众急需的事情去干,选择打基础、利长远的事情去干,特别是要把那些已经决定了的好事实事,快干、干成、干好,真正让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把党的群众路线通过自己的服务工作体现出来,才能让人民群众拥护党,永远跟党走。
习近平总书记说:“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都要在自己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谋划人生、创造历史。”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不变的是榜样的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年青共产党员,一名来自乡镇的基层干部,我当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作为人生指针,在基层工作实践中汲取营养,在摸爬滚打中锤炼自己,在条件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要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在乡镇干出个样子来,干出一翻成绩来。